首页 资讯 正文

青田吴畲村:弹孔军旗下的共富蝶变——探访青田红色山村的振兴之路

体育正文 119 0

青田吴畲村:弹孔军旗下的共富蝶变——探访青田红色山村的振兴之路

青田吴畲村:弹孔军旗下的共富蝶变——探访青田红色山村的振兴之路

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记者 季建荣 青田传媒集团记者 陈柔妤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(qù),位于(wèiyú)青田县祯旺乡吴畲村的军旗馆前已聚集了一群稚嫩的面孔。在讲解员金大爷的带领下,小游客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1935年那段烽火(fēnghuǒ)岁月。“这面旗上的弹孔,是粟裕将军部队留下的,当年村民冒死保护(bǎohù)它……”

距离军旗馆不远处,“95后”村党支部书记郑潘韬正带着团队(tuánduì)调试“红色剧本游(yóu)”设备,游客们沉浸式体验“护送情报”的烽火岁月。

8年前的吴畲村,是青田县典型的“空心村”:户籍1440人(rén),常住仅210人,无(wú)产业、无资金、无人才。如今,这里已(yǐ)成为省级红色美丽村庄。“我们打了场漂亮(piàoliàng)的‘思想、发展、精神’三接力战役。”前任吴畲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金帮华(jīnbānghuá)介绍说。2017年村两委下定决心挖掘红色资源(zīyuán),通过“红色地标唤醒行动”,8年间累计开展红色宣讲百余场,收集红色文物87件,整理“一面布满弹孔的军旗”“粟裕接兵”“红军大碗茶”等珍贵的红色故事超万字。

“我们打好了基础,要想吴畲更好(gènghǎo),就需要年轻人!”2024年,57岁的(de)(de)金帮华主动让贤,将担子交给“95后”党员郑潘韬。接过接力棒的郑潘韬,充满了干劲和冲劲。他牵头开展(kāizhǎn)了“捐书换咖啡(kāfēi)”“红色剧本游”等(děng)一系列新鲜活动,还积极(jījí)推进村民活动中心、仙峡古道等多个群众期盼的实事项目。在吴畲村四好公路建设项目中,郑潘韬在村两委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下,仅用时7天就完成了该项目政策处理工作。

“思想接力的火炬始终明亮,我们广泛征求村民意见(yìjiàn),笃定建设红色(hóngsè)村庄是发展的最优解。”郑潘韬说,吴(wú)畲村创新“口袋博物馆”理念,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军旗(jūnqí)馆、吴畲书屋等6个“口袋空间”,并推出“七个一”红色旅游线路。此外,村里的“银发宣讲团”定期开展红色故事会(gùshìhuì),累计听众近万人……曾经无人问津的“空心村”变身远近闻名(yuǎnjìnwénmíng)的“红色村”。

在吴畲村数字党建馆内,记者体验到了(le)科技赋能红色文化(wénhuà)传承的魅力。“会说话的智慧墙(qiáng)”搭载(dāzài)5G + VR技术,打造“一屏观全乡”的花园数字乡村驾驶舱,让人仿佛置身于(zhìshēnyú)1936年的红军战场。馆内红色VR学习、红色骑行之旅、党史知识趣味答题、有声(yǒushēng)学习角等数字化项目,吸引了众多参观者。“这个数字党建馆太有创意了,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。”游客王女士赞叹道。

“数字(shùzì)化创新构建了沉浸式党建新体验(xīntǐyàn),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界限。”数字党建馆(guǎn)工作人员丁程洁介绍道。该馆累计接待各研学团队、机关干部及游客超1万人次。

除了数字党建馆,吴畲远教广场的远教大屏也成为了红色文化和基层服务(fúwù)展示的新载体,兼具三务公开、民生服务、技能培训、党史学习等功能。无人超市(chāoshì)、AI导览、智能(zhìnéng)民宿等数字化应用随处可见。

返乡青年王跃开设的“云上驿站”智慧门店,24小时无人售卖进口商品和村内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,“这种数字化(shùzìhuà)‘民宿运营 + 农产品销售(xiāoshòu)’模式(móshì),让(ràng)我们的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。”在他的帮助下,村集体所经营的山茶油、红糖小吃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成功突破至15万元。

而(ér)在吴畲村的(de)另一片天地里(lǐ),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正在悄然(qiǎorán)上演。今年3月底以来,吴畲村陈须自然村杉树(shānshù)岗上的竹林地里,一朵朵褐顶白颈的蘑菇正破土而出,一股浓郁芳香的味道扑面而来。村民金帮凤背着竹篓走进(zǒujìn)了后山的竹林,她小心翼翼地拨开覆盖着竹枝的腐殖土,将一朵朵棕红色的“小伞”——褐松茸采下放入竹篓。“这就是我们的‘褐金’——褐松茸,学名大球盖菇,现在城里人抢着要呢!”金帮凤边(biān)说边动作娴熟地采摘着。

这片10余亩的竹林(zhúlín)示范基地,是吴畲村探索“不(bù)砍竹子也赚钱”的生态经济试验田。科技特派员王波解释道:“我们利用竹林天然的温湿度(wēnshīdù),以竹枝、竹屑为培养基,完全模拟野生环境。你看这些菌丝,都(dōu)是吃‘竹粮’长大的。”

在这里,竹林(zhúlín)下仿野生栽培(zāipéi)食用菌,巧妙地利用了竹林的(de)林地资源。根据竹林的坡度精心开沟,采用毛竹竹枝、竹屑作为培养基质,这一举措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,将原本可能被废弃的竹枝、竹屑变废为宝(biànfèiwèibǎo),又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必要(bìyào)的养分,让(ràng)食用菌在天然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在整个栽培过程中,无需(wúxū)额外追肥,真正做到了生态、环保的栽培模式,宛如一场绿色的革命,让竹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褐松茸采摘期从3月底持续至6月上旬。这段时间里,村民们每天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。每亩产量可达(kědá)1200斤,每公斤最高(zuìgāo)能卖到20元,这不仅仅是简单(jiǎndān)的数字,更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。

近年来,祯旺乡乡村联动探索“强村公司+村集体+农户+运营团队”共富模式,在卖炭翁研学中心、云上驿站等(děng)场馆打造青年双创基地,推行“品牌+青年”计划,以艺术乡创激活“旺姑娘”“旺小伙”等旺系IP,共引留(yǐnliú)6名返乡大学生。同时(tóngshí),创新推出“青田红糖糕”“田蜜年货小吃”“红糖花胶”等拳头产品,并积极谋划“红糖出海”行动,与意大利(yìdàlì)新金源食品(shípǐn)贸易有限公司建立红糖出口战略合作,签订REPC订单,价值(jiàzhí)50万元的10吨红糖通过海运分批分次出口到多个中欧国家,开启农业(nóngyè)涉外订单先河(xiānhé)。

“从红色(hóngsè)资源到(dào)绿色产业(chǎnyè),从银发宣讲到数字传承,我们找到了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基因密码。”祯旺乡乡长季艺玮表示。截至目前,村庄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800万元,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200万元,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。

这个藏在浙南山坳里(lǐ)的(de)小村庄,用弹孔军旗讲述着(zhe)信仰的力量,用数字科技(kējì)演绎着传统的新生,更用代际接力诠释着振兴的真谛。吴畲村的实践表明:当红色基因遇见青春力量,沉睡的资源就能转化为共富的动能。

青田吴畲村:弹孔军旗下的共富蝶变——探访青田红色山村的振兴之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